专辑名称:中国交响七十年[套装30CD] 专辑艺人:群星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 发行时间:2019-10-01
专辑简介: 回顾一个国家的七十年交响乐历程不太容易,因为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时代风烟。 中国作曲家在过去的七十年中殚精竭虑创作的不同类型的交响作品, 既是几代音乐工作者发自心底zui质朴、zui赤诚的呼唤, 又是亿万中华儿女心灵成长史zui生动、zui忠实的记录; 既是古老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赤诚向往,又是华夏神州大地黄钟大吕的时代强音!
上海交响乐团 -《中国交响 70 年(CD 1 - 10)》。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一套 CD《中国交响 70 年》, 由上海交响乐团录音,共 30 CD。记录了建国以来的重要交响乐作品。
《中国交响70年》典藏版专辑精选七十部交响作品汇编成集,以此向国庆七十年献礼, 这既是聪明的创意,也是严肃的立意。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出版社和 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共同策划、通力合作,携手业界相关专家、教授, 以专业精神推出包含三十张唱片的《中国交响70年》典藏版专辑, 汇总1949-2019年间中国作曲家(包括海外华人)的优秀交响乐代表作,示范效应明显,学术价值重大。 交响乐是公认的标志性大型器乐体裁,不仅是作曲家创作功力的集中展现, 更是各国音乐家表现各自历史文化和独特民族情怀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交响乐创作, 乘“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东风而滥觞,经萧友梅、黄自、江文也、马思聪、冼星海、 贺绿汀等著名前辈协力推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已在交响曲、 交响序曲、交响组曲、协奏曲、交响小品等诸领域有相当积累, 为其后的中国交响乐发展莫定了基石。
通观所选七十部作品和七十余位作曲家(少数作品为多人合作), 这不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响乐的巡礼,从中可见七十年来中国交响乐一路走来的步履和足迹。 当然,一定仍有部分作曲家和代表性作品的遗漏——因有年代、比例、品种、版权、重要性、 代表性以及可行性等多方面的考量与取舍,但通过这套唱片集,中国交响乐在 七十年间的总体成就和大致脉络已就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经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的清新质朴风格,通过6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性音乐表达, 至改革开放以来走向多元、丰富而具有世界性视野的中国交响全景大观。 这个基本轮廓其实不仅是中国交响乐七十年创作发展的存底与印迹, 也是中国整体社会文化进程的映照和反射,更是中国音乐家的情感吐露与心灵记录。 因此这里鸣响着的不仅是交响乐的声音,就更深刻的意义而言, 这里能够听到当代中国人所经历的时代轰鸣与生命感应……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弥漫在全社会的欣欣向荣与单纯乐观的情志, 清晰地反映在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1950)、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1954-1955)、 李焕之的《春节序曲》(1956)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这些作品的音乐语汇往往直接 选用中国本土的民歌、舞蹈或戏曲音调,而和声与乐队写作又参照欧洲19世纪中后叶的“民族乐派”笔法, 由此达成“民族化、群众化”的审美情趣。正是在这种氛围中, 催生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1959)的传奇—— 作为这一时期中国交响乐的最高潮与里程碑,它将中国的民间爱情传奇、 地道的江南音调与外来的协奏曲样式和交响叙述完美融合,成就了此曲六十年流传不衰的公认地位。
具体到近四十余年的交响乐创作,我们看到一幅多元、复杂而令人有些兴奋的图景: 几代作曲家同堂,海内外华人齐聚。丁善德、朱践耳、罗忠镕、杜鸣心等前辈作曲家“老当益壮”, 在高龄时仍新作迭出——其中最突出者为朱践耳,他作为交响乐创作中公认的“中国首席代表”,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深刻的文化思考和崭新的音乐语言开创了中国交响乐的新篇章: 他的艺术结晶是十一部交响曲以及一批其他类型的交响力作。这套唱片集共收入 朱践耳四部作品——交响组曲《黔岭素描》(1982)、交响音诗《纳西一奇》(1984)、 《第一交响曲》(1986)和《第十交响曲》(1997-1998),位居单人收入作品数量榜首。 我以为这是公允的抉择,也是对这位已故大师的敬礼。
王西麟、金湘、刘敦南、杨立青、金复载、陆在易、鲍元恺、赵季平等一批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并具备扎实传统写作功力的作曲家,在近四十余年的交响乐创作中, 一方面继承较为悦耳而有自然乐感的写作路线,另一方面也适当吸纳现当代的创新音响技法, 因而写出了稳健、真挚而富有表现力的诸多优秀作品——如色彩斑斓的钢琴协奏曲《山林》 (刘敦南,1979),极富现场效果的《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鲍元恺,1991), 真挚感人而笔法细腻的交响合唱《中国,我可爱的母亲》(陆在易, 1993), 彰显作曲家风格同时熟稔民间曲调和乐队手法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赵季平,2007), 以及出色发挥独奏乐器和乐队性能的大提琴与乐队杰作《木卡姆印象》(杨立青,2011),等等。
“50后”“60后”乃至“70后”的作曲家均属于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学院接受 高等教育的一批“新生代”,他(她)们的交响乐创作也必然携带着这代人鲜明而特定的印迹—— 这代作曲家人数更为庞大,国际视野更为明显,对如何在音乐中体现中国精髓和 中国性格也持有更为多样和多元的观念。陈其钢(《蝶恋花》,2001)、陈怡(《动势》,1998)、 谭盾(《三个音的交响诗》,2011)、盛宗亮(乐队协奏曲《生肖的故事》,2016)、 周龙(《山海经》,2019)等著名作曲家均活跃在海外但根系中国。 而中国当下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如叶小钢(交响组曲《咏·别》,2018)、 郭文景(笛子协奏曲《愁空山》和《野火》,1995/2010)、唐建平(笛子协奏曲《飞歌》,2002)、 关峡(《第一交响序曲》,2003)、朱世瑞(乐队与唢呐《凤凰涅榘》,2008)、 贾达群(交响舞乐《蝶恋传奇》,2018)、陆培(《相和歌》,2009)、温德青(唢呐协奏曲《痕迹之四》,2004)、 张千一(《北方森林》,1980)、刘湲(《乐队托卡塔——火车》,1997)、 许舒亚(《夕阳·水晶》,1992)、叶国辉(《中国序曲》,1998)、 秦文琛(唢呐协奏曲《唤凤》,1996)等,均以各自的角度在继续探索和深化交响乐的“中国化”课题。 在这套专辑中,我们还高兴地看到梁雷、赵麟、周天等更为年轻的名字, 衷心祝贺——这是中国交响乐的明天和希望。
《中国交响70年》,七十年的声音回溯——在交响乐声中丈量和品味中国的成长与发展历程, 这既是别样的历史体验,更是独特的音乐经验。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 生日之际,祝中国交响乐之路前程灿烂、前景辉煌!
专辑曲目: CD 1 1949 - 1953 1、山水 2、瑶族舞曲 3、幻想曲 4、良宵 5、汨罗沉流
CD 2 1954 - 1955 1、山林之歌 2、黄鹤的故事
|